作為科研人員,你們對自家小鼠想必了如指掌了吧
那當然了,我們幾乎天天與小鼠打交道,它在哪個角落都逃不出我的視線。
那我來考考你,這些行為效應你知道嗎?
布魯斯效應、李-布特效應、范登堡效應、惠頓效應
哦豁!那是什么?
小鼠交流的“摩斯密碼”,了解一下唄
小鼠的行為生物學非常復雜,它們通過視覺、嗅覺、聽覺、聲音等多個方面完成社交行為,而這些行為都依賴于基因、生理、社會和環(huán)境變量的影響。因此,了解這些變量,對于我們如何更好地飼養(yǎng)和管理小鼠有很大幫助。
《小鼠鏟屎官養(yǎng)成記》,每周為大家介紹一個小鼠繁育與健康的知識點,帶大家成為一個合格的小鼠鏟屎官。
一、主要行為效應
化學信息交流有許多影響小鼠群體間互動的行為效應。
研究最多的行為效應之一是布魯斯效應(Bruce effect),或稱“妊娠阻滯”,這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反應,即剛懷孕的雌性小鼠在懷孕早期如果和另一個不相關的雄性小鼠,特別是一個占統(tǒng)治地位的雄性小鼠同籠,會吸收胎兒。如果原配偶的持續(xù)存在,可以保護雌性小鼠不受這種影響。
范登堡效應(Vandenbergh effect),雌性青少年小鼠,在暴露于雄性小鼠尿液時,會出現(xiàn)青春期加速的現(xiàn)象。
李-布特效應(Lee-Boot effect)發(fā)生在與雄性小鼠隔離的群養(yǎng)雌性小鼠中,由于與雄性小鼠隔離,它們的發(fā)情周期受到抑制(Van Der Lee和Boot,1955)。
惠頓效應(Whitten effect),通過將雌性小鼠暴露于雄性小鼠的尿液,可誘導發(fā)情(Whitten et al,1968)。Lee-Boot和Whitten效應聯(lián)用,可誘導同步發(fā)情和懷孕。
二、其他行為效應
以上效應是明確界定的由信息素驅動的行為反應,但化學信息交流還有無數(shù)的其他效應。
發(fā)情、懷孕或哺乳期的雌性小鼠也會加速未成年雌性的青春期。雌性利用氣味線索來避開攜帶寄生蟲的雄性,雄性更喜歡發(fā)情期雌性的氣味,發(fā)情期雌性更喜歡占優(yōu)勢的雄性的氣味。
基于MHC蛋白(表明基因上的親緣關系),小鼠有強烈的交配和社交偏好。
母鼠對幼崽的識別也與MHC相關,根據(jù)MHC親緣關系,幼崽偏好母鼠和兄弟姐妹幼崽的巢穴氣味。
雄性小鼠對沒有血緣關系的雄性小鼠的攻擊,也是一種與MHC密切相關的現(xiàn)象。
(圖片來源:賽業(yè)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