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簡述
MicroCT是一種結合了影像學檢查無創(chuàng)性和組織學檢測高分辨率特點的技術,由于骨骼與其它身體組織在X射線衰減性能方面有相對明顯差別,因此Micro CT特別適合骨骼成像,骨骼參數(shù)的研究也是MicroCT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們分享了Micro CT在骨分析中的一些案例,今天再和大家介紹一下Micro CT中的骨分析參數(shù)。
二、骨分析參數(shù)解讀
骨由骨質、骨膜、骨髓、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構成。在Micro CT中,可對骨質部分進行深入的形態(tài)學分析和研究。骨質分密質和松質:骨密質配布于骨的表面,也稱皮質骨;骨松質由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內部,骨小梁的排列與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較大的重量。骨髓腔和松質間隙內充填有骨髓。[1]
借助影像處理軟件,可在Micro CT的掃描成像圖上選擇感興趣區(qū)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做閾值分割等操作,可以將皮質骨和松質骨進行分割,分別提取到不同組織區(qū)域,從而對皮質骨和松質骨(骨小梁)的各種形態(tài)學特性進行研究和分析,得到表征骨骼生長和發(fā)育水平的參數(shù)(見表1)。
表1、 通用骨分析參數(shù)表
指標名稱 |
簡寫 |
單位 |
解釋及意義 |
通用參數(shù) |
骨表面積 |
BS |
mm2 |
通過移動立方體算法對骨組織進行三角測量計算的骨組織表面積 |
組織體積 |
TV |
mm3 |
指感興趣區(qū)域總體積,該指標主要根據(jù)研究者或研究重點觀察區(qū)域而定 |
骨體積 |
BV |
mm3 |
指感興趣區(qū)域中被定義為骨組織的體積 |
骨表面積骨體積比 |
BS/BV |
1/mm |
表示單位體積骨組織的面積大小 |
骨表面積組織體積比 |
BS/TV |
1/mm |
又稱為骨表面積密度,可以間接反映骨量多少 |
骨體積分數(shù) |
BV/TV |
% |
表示骨組織體積與組織體積比值,可直接反應骨量變化情況 |
骨礦物質含量 |
BMC |
mg |
表示感興趣區(qū)域骨組織中,所含骨礦物質量的多少 |
骨礦物質密度 |
BMD |
g/cm3 |
表示感興趣區(qū)域骨組織中,骨礦物密度的多少 |
在通常情況下,當比較對象感興趣區(qū)域骨組織(TV)相同時,BV和骨體積分數(shù)BV/TV都能反映骨量多少;骨表面積骨體積比值(BS/BV)和骨表面積組織體積比值(BS/TV),可以間接反映骨量多少;骨體及分數(shù)(BV/TV)是皮質骨和松質骨骨量評價常用指標,對于髓腔內松質骨而言,該比值能夠反應不同樣本骨小梁骨量的多少,該值增高說明骨合成代謝大于分解代謝,骨量增加,反之亦然,從而能夠間接反應骨代謝狀況。在評價長骨中段皮質骨骨量和骨代謝狀況方面具有同樣的價值。
進一步的,借助主要成分為羥基磷灰石的體模,可以根據(jù)體模在Micro CT中的成像灰度值,來計算和分析皮質骨/松質骨的組織骨密度(TMD,Tissue Mineral Density)或骨礦物質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因骨組織總礦物質含量和礦化程度因解剖部位、生長狀態(tài)、性別及年齡等因素存在較大差異,對于骨骼研究有重要價值,Micro CT不僅可以迅速地獲得樣本的BMD,而且不會破壞骨組織標本結構,這與傳統(tǒng)評價礦化程度的方法(如定量顯微成像術、散射電子顯微鏡及灰份含量)相比,具有顯著優(yōu)越性[2]。
2.1 骨小梁分析及結構參數(shù)
骨小梁是皮質骨在松質骨內的延伸部分,即骨小梁與皮質骨相連接,在骨髓腔中呈不規(guī)則立體網(wǎng)狀結構,如絲瓜絡樣或海綿狀,起支持造血組織的作用。骨小梁連接而成的多孔網(wǎng)架結構,按應力曲線規(guī)律性排列,具有非均勻的各向異性,這種排列能增加骨強度,可以說,骨小梁的骨質量與其微結構密切相關[3]。因此,對于骨小梁的微結構分析在骨分析中是非常重要的。Micro CT可對骨小梁微結構進行無損3D成像,展示骨小梁的微結構,使得對于骨小梁微結構的拓撲學分析成為可能。
從骨小梁的微結構可計算得到骨小梁數(shù)(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分離度(Tb.Sp),這些是評價骨小梁空間形態(tài)結構的主要指標。在骨分解代謝大于骨合成代謝時情況下,比如發(fā)生骨質疏松時,Tb.N和Tb.Th數(shù)值減少;Tb.Sp數(shù)值增加。(注:進一步的,這些參數(shù)分析可推廣到多孔材料的研究,Tb.Th和Tb.Sp數(shù)值可理解為孔壁厚度和孔隙率。)
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各向異性程度(degree of anisotropy,DA)和骨小梁連接密度(Conn.D)也是表現(xiàn)骨質狀態(tài)的重要參數(shù)。
比如1)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用于形容骨小梁表面凹凸程度,其與結構模式指數(shù)(SMI),是描述小梁結構組成結構中板層結構和桿狀結構比例的參數(shù)。如果結構中骨小梁主要為板層結構,那么SMI接近于0;反之,如果主要是桿狀骨小梁,SMI則接近3。發(fā)生骨質疏松時,骨小梁從板狀向桿狀轉變,該值增大。2)各向異性程度(DA)用于評價骨小梁的方向性和對稱性,指橢圓體截距長度平均值(MIL)中長徑和短徑的比值,該比值越大說明各向異性程度越大。在骨質疏松早期,承重骨小梁DA值通常增加,隨著骨質疏松加劇,DA會減小。3)骨小梁連接密度(Conn.D)表示每立方毫米體積中骨小梁網(wǎng)狀結構之間的連接數(shù)量。
在Micro CT的掃描成像結果中,對這些參數(shù)進行分析,便可對骨小梁的強度和骨質量進行研究。
圖1、平生公司NEMO®Micro CT掃描下的骨小梁對比
(上:正常大鼠股骨骨小梁;下:骨質疏松大鼠股骨骨小梁)
表2、骨小梁分析參數(shù)表
指標名稱 |
簡寫 |
單位 |
解釋及意義 |
骨小梁分析參數(shù) |
骨小梁數(shù)目 |
Tb.N |
1/mm |
代表感興趣區(qū)域中,每mm中骨組織與非骨組織交點數(shù)量的平均值 |
骨小梁厚度 |
Tb.Th |
μm |
表示骨小梁平均厚度 |
骨小梁分離度 |
Tb.Sp |
μm |
表示骨小梁之間髓腔平均寬度 |
骨小梁模式因子 |
Tb.Pf |
1/mm |
是衡量骨小梁連接度的一個指標,有相對凸性或凹性。該值降低提示骨小梁由桿狀向板狀變化,發(fā)生骨質疏松時Tb.Pf增加,即骨小梁從板狀變?yōu)闂U狀 |
結構模式指數(shù) |
SMI |
-- |
描述小梁結構組成結構中板層結構和桿狀結構比例的參數(shù)。如果結構中骨小梁主要為板層結構,那么SMI接近于0;反之,如果主要是桿狀骨小梁,SMI則接近3 |
各向異性程度 |
DA |
-- |
用于評價骨小梁的方向性和對稱性 |
骨小梁連通性 |
Connectivity |
-- |
表示感興趣區(qū)域內骨小梁網(wǎng)狀結構之間的連接數(shù)量 |
骨小梁連接密度 |
Conn.D |
1/mm3 |
表示每立方毫米體積中骨小梁網(wǎng)狀結構之間的連接數(shù)量 |
分形維數(shù) |
FD |
-- |
用于評價骨小梁的不規(guī)則度和復雜度 |
2.2 皮質骨分析及相關參數(shù)
相對于骨小梁而言,對于皮質骨的研究較少。但有研究表明,在發(fā)生骨質疏松的時候,皮質骨會承擔更多的強度負荷,皮質骨本身的內在性質及孔隙度影響著骨強度的變化。應力作用下,骨皮質變化晚于骨小梁,起初皮質骨寬度增加,厚度變薄且分層,進而疏松化,最終可呈細線狀,相應的骨密度檢測也證實了這一點。因此,皮質骨的參數(shù)分析也有利于全面地了解骨生長和骨疾病中的情況。
圖2、平生公司的NEMO® Micro CT掃描下的皮質骨對比
(左圖紫色部分:正常大鼠股骨皮質骨;右圖紫色部分:骨質疏松大鼠股骨皮質骨)
除了通用的參數(shù)計算外,皮質骨分析中還可以獲得如下指標:皮質骨總面積(Tt.Ar)、皮質骨面積(Ct.Ar)、皮質骨厚度(Ct.Th)和骨髓腔面積(Ma.Ar)。皮質骨總面積(Tt.Ar)的增大表示骨形成的增加;皮質骨面積(Ct.Ar)能綜合反映內外骨表面的變化;骨髓腔面積(Ma.Ar)能反映骨內膜骨吸收的情況[4]。
表3、皮質骨分析參數(shù)表
指標名稱 |
簡寫 |
單位 |
解釋及意義 |
皮質骨參數(shù) |
皮質骨總面積 |
Tt.Ar |
mm2 |
為皮質骨橫斷面的總面積 |
皮質骨面積 |
Ct.Ar |
mm2 |
為皮質骨橫斷面的平均截面積 |
皮質骨厚度 |
Ct.Th |
μm |
感興趣區(qū)域皮質骨的平均厚度 |
皮質骨面積和總面積的比值 |
Ct.Ar/Tt.Ar |
% |
表示皮質骨橫斷面的平均截面積和總面積的比值 |
骨髓腔面積 |
Ma.Ar |
mm2 |
表示骨髓腔在中段骨橫截面骨組織中的平均截面積 |
三、總結
在骨組織研究領域,Micro CT可以很好地研究骨結構和骨密度的數(shù)量性指標及微細改變,可指導組織工程、基因工程等科學研究,已逐漸發(fā)展為可加強甚至代替組織學分析的一種成熟的技術,Micro CT在各學科的廣泛應用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將為各學科的研究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注:
- 王云釗等.骨關節(jié)影像學(第2版).科學出版社,2010.7
- 魏占英,章振林. Micro-CT在骨代謝研究中骨微結構指標的解讀及應用價值.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J], 2018(2): 200-205;
- 裴葆青;王田苗;王軍強. 松質骨微觀骨小梁結構的生物力學綜合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J], 2008(02): 215-218.
- [4]. 骨形態(tài)計量學目前應用專家共識.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4, 20(9): 103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