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神外前沿公眾號
*僅供醫(yī)療衛(wèi)生專業(yè)人士參考
神外前沿訊,《神刀三人行》第二輯主題為“攻堅復雜顱底腫瘤”。我們有幸邀請到國內復雜顱底領域三位頂尖專家與會,分別是首都醫(y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yī)院副院長張宏偉教授(專訪鏈接)、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康軍教授(專訪鏈接)、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伊志強教授(專訪鏈接)。
播出目錄
第1期:復雜顱底的醫(yī)者情懷 追求手術高度與治愈機會
第2期:顱底手術安全紅線 繞不開頸內動脈
第3期:鼻咽癌放療后復發(fā)困境 大出血的手術救治
第4期:復雜顱底的雙鏡聯合 進退之間的思考
復雜顱底腫瘤手術難度高、風險大,但恰恰這個部位的病變良性居多,很多患者可以通過手術獲得治愈機會。而對術者而言,開展復雜顱底手術,要承擔著巨大的挑戰(zhàn)甚至壓力,要“全副武裝”上陣,要同時掌握顯微鏡和內鏡下的操作,要精通顱底及周圍的解剖結構,要能夠處理各種血管風險,要能守住手術安全紅線,還要能夠在術后進行各種類型的修復。
要手術,要技術,更要情懷。本專輯第一期內容如下:
【談話類節(jié)目建議收看完整視頻,文字整理僅供參考】
談話內容1
神外前沿:復雜顱底手術很艱苦也很難,而且對醫(yī)生來說“獲益”低,為什么還在一直堅持?
張宏偉 :畢竟還有這樣的患者,而且這些患者有強烈的得到治療甚至治愈的意愿。大家都知道,往往復雜顱底的病變都偏良性的。即使到疾病治療晚期,患者在很多時候都還清醒。因為患者本身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那么我們要給予治療機會。但是如果你不具備一定的技術水準,對這樣的病人,還接收不了,也治療不了。
復雜顱底的疾病對家庭影響都很大,比如四肢截癱的患者,以在顱頸交界區(qū)的脊索瘤為例,直到最后階段四肢不能動,不能呼吸,但患者的意識極其清楚。
所以我覺得復雜顱底手術肯定有其社會價值。另外,在咱們神經外科想在國際舞臺發(fā)出聲音,更離不開復雜顱底。復雜顱底在國際上也是被認為難度高的,技術水準最高的,肯定也會有更大的學術價值。
張宏偉 :從醫(yī)學發(fā)展的角度考慮,我們現在帶學生,能讓學生看不到手術的天花板,是時刻都在往上升高的。但是有些專業(yè),可能一入行就看到天花板了,那醫(yī)學生可能也沒有更大的動力去學習、去做這個事情了。
康軍 :相對在神經外科里,至少我們認為,顱底技術是在金字塔的塔尖。因為我們都是外科醫(yī)生,對技術的追求是我們的職業(yè)目標之一。所以從職業(yè)的角度來看,都想把顱底技術做到最好。顱底外科也最能體現醫(yī)生水平。顱底外科用的各種技術也是最多的。所以我覺得就自我價值來說,要是從事神經外科,真是要去做顱底外科,職業(yè)滿足感最強。
康軍:另外一個,確實就是病人需要。如果說救人一命勝過七級浮屠,那咱們都是已經是神仙了。因為神經外科很多疾病,如果出了問題,就非死即殘。經過我們手的,就是術后有功能障礙的都很少,大部分患者都痊愈了,都很好。
這給我們自己帶來的成就感是最重要的,不是說你收入多少。從收入角度來說,顱底外科手術時間長、壓力大,精力集中,跟收入真的不成正比,而且經歷的挫折、教訓這個都很多。包括失敗的病例對心理的壓力、糾紛的病例對精神的打擊,甚至包括走上法庭的考驗,這些我們都已經經歷過。所以現在為止,我們還得再往上努力,天花板還是越來越高,我們還得不斷的向全世界優(yōu)秀的神經外科醫(yī)生學習。
伊志強:剛才兩位說的,顱底手術是有意義,這毫無疑問。到底意義在哪呢?首先是病人需求,相當一部分病人從中獲益了,因為復雜顱底病變中,相當一部分病人,是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梢哉f,顱底的大部分腫瘤,手術是絕對的主要治療手段,其他是為輔的。所以就需要神外醫(yī)生不停地去攻克和提高,來解決病人需求。病人的需求,永遠是原始的驅動力。
伊志強 :第二點,剛才康軍主任說做顱底的醫(yī)生,一定是有情懷的。因為不管是不是從事顱底的,大家都知道顱底很難,很費力,學習曲線特別長,是金字塔的塔尖,皇冠上的明珠。醫(yī)生選擇這個職業(yè)一定是有他的追求。大家都想做最厲害的大夫,如果做顱底手術,那你是最厲害的大夫之一了。在神經外科中,如果顱底做的好,那水平一定很好的。這對醫(yī)生的手術技巧、體力、耐力、毅力等等各方面的挑戰(zhàn)都非常大,當然成就感也是最大的。
伊志強:第三點,就是對于醫(yī)學發(fā)展來講,顱底技術真的難,這些病人治療起來也很困難,那正是因為這一些,才能一步步推動發(fā)展,天花板越來越高。以前做不了的,現在能做了,以前做不好的,現在能做好了,以前生存期短的,現在生存期長。就是因為有這些,我們不停在挑戰(zhàn)技術從一個側面也推動醫(yī)學逐漸往前發(fā)展。
談話內容2
神外前沿:復雜顱底手術涉及到哪些范圍?
張宏偉:國內做顱底手術的神外專家,有單獨用顯微鏡的,也有單獨用內鏡的。我剛才一琢磨,咱們三個都是在顯微鏡上有最起碼的基礎功底,然后不同程度上,又有神經內鏡的功底。像伊志強更是一位全才,還會做神經介入手術、脊柱手術、功能神外手術等。
按我的理解,復雜顱底概念實際上是神經外科醫(yī)生提出來的,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因為在臨床上確實是遇到這樣的病人和這樣的問題,所以提出這個概念,包括剛剛談到的復發(fā)顱鼻溝通、顱頸交界區(qū)等部位的,過去都認為這都是難度比較大的。
張宏偉:復雜顱底可能更能概括,目前我們所遇到的這些問題,然后涉及到如何認識復雜顱底,這里應該能夠達成共識。
第一,復雜顱底是在顱底侵蝕多個解剖腔隙,就是說可能需要手術跨越一個骨嵴或跨越一個重要結構,達到另一腔隙,有可能需要聯合入路,或者是聯合的手段去解決。
第二,可能是一個解剖腔隙,但是由于病變的性質,可能比較硬韌,還包繞了動脈等重要結構,就需要通過手術給解決。否則用其他放療等手段都解決不了。如何解決,這就是一個難題�?赡苄枰銮蚰议]塞試驗,可能需要血管搭橋等。
第三,可能反復復發(fā),因為復發(fā)完之后就不一樣了,出現瘢痕,另外手術解剖結構也不清晰。
第四,是做過放療,這和沒做過放療的,有本質區(qū)別。特別是顱內一些狹窄的通道,我感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頸靜脈孔,如果是顱內病變和顱外溝通,然后復發(fā)的,或者手術后就做放療,再手術的,那么神經功能保護,那就得特別注意。
康軍:張宏偉院長剛才說的都非常對,復雜顱底這個概念其實也是延續(xù)的。在以前,比如說海綿竇腫瘤,就是復雜顱底。因為以前海綿竇腫瘤是個手術禁區(qū),基本上做完了以后患者的功能都不行了,比如眼睛活動受影響。
那現在海綿竇腫瘤,可能要分不同的類型,比如說垂體瘤侵襲海綿竇,我們內鏡做完了,眼球活動沒有問題。而且現在都是很常見的、很成熟的手術了�,F在的技術已經突破了以前的思維了。
我覺得復雜顱底,需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第一,復雜顱底肯定是涉及到很多腔隙的,不光是海綿竇,也包括斜坡、眶上裂、鞍區(qū)等,涉及到多個不同的結構,比如眼眶、顱內、鼻腔、頸靜脈孔。第二,患者經過放療等多種治療,那我們再去做手術,患者的功能保留可能性和機會就比較小了。
康軍:所以我想對待復雜顱底,第一點要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第二點需要從多學科的角度來看。因為眼腫瘤科、鼻科、頭頸外科、口腔頜面外科,這些專業(yè)都在顱底區(qū)域做手術,所以我們經常需要多學科合作。如果涉及到多學科合作的,比如外傷的,我們就經常和口腔頜面外科,一起做這個顱面多發(fā)骨折的顱骨拼圖,其實這也叫復雜顱底手術。
另外,比如一個很復雜的腦脊液耳漏,我們需要和耳科合作,不管是中顱底入路還是乳突入路,但都需要把巖尖磨掉,去找那個漏口,所以雖然說就是一個腦脊液漏,但是這也叫復雜顱底手術。
最后,我還想補充一點,其實復雜顱底還有修復的問題,做五、六次手術的腦膜瘤咱們都會遇到,腫瘤到切完以后,怎么給”合“上、”蓋“上?這是很大的問題。
伊志強:我們最多有做過 24 次手術的顱底復發(fā)造釉細胞瘤患者。
康軍:那確實是。那你最后怎么弄。用轉移皮瓣?
伊志強:對。
康軍:其實轉移皮瓣的話,我們需要和頭頸外科合作,可能就要取背闊肌或者斜方肌這樣的皮瓣來覆蓋。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重建的問題,就是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張宏偉:重建就涉到多學科,而且技術含量要求非常高。
康軍 :是,而且一旦出現問題,真是很難處理。我不知道,你們兩位覺得哪個顱底腫瘤最麻煩,最不愿意去做?
伊志強 :有很多都不太愿意做。我接著兩位說,顱底最難的手術,往往在咱們神經外科,雖然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等同道也做顱底,那對于復雜顱底可能有不同的概念。別的科室任務很復雜了,但神經外科可能就覺得沒啥問題。
但總體來歸納,復雜顱底肯定是侵蝕了多個結構,比如在顱內,從前中后顱窩可能都長。最典型的蝶巖斜區(qū)腦膜瘤,從前長到后,累及到海綿竇。再比如,前顱底單純的一個顱咽管瘤,可能也會從整個縫里,一直長到中顱窩,甚至長到腦干前頭都可能。
伊志強 :除了累及多個結構,復雜顱底同時還累及多個學科。比方我們神經外科,還有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口腔頜面外科,還有放療科、整形外科、化療科等等,這些學科可能都圍繞這個做工作。而且治療起來,我覺得還是需要多種技術,包括顯微鏡技術,神經內鏡的技術等。在顱底方面,要是不會這些技術可能很費勁。
伊志強 :還包括神經介入技術,比如一些腫瘤長到頸部,我們還要內固定的技術。還有高流量血管搭橋的技術,皮瓣的技術。還要有多種設備,實際上最先進設備往往在復雜顱底手術中應用,比如我們最先進的顯微鏡、神經內鏡、低溫等離子射頻、激光刀等等,也包括最精細的顱底手術的器械。所以我覺得多種結構、多種技術、多種設備、多學科的合作,復雜顱底主要圍繞這些在開展。
本期嘉賓簡介
張宏偉,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y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yī)院副院長,首都醫(yī)科大學第十一臨床醫(yī)學院副院長,首都醫(yī)科大學垂體瘤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醫(y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首都醫(y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yī)院神經外科教研室 主任。多年來主要從事腦腫瘤的臨床治療,如聽神經瘤、腦膜瘤、三叉神經鞘瘤、脊索瘤等的手術切除、膠質瘤等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等,特別是對以垂體瘤為主的鞍區(qū)腫瘤、松果體區(qū)腫瘤、復雜的大型顱底腫瘤的診斷及手術治療有自己獨到的經驗,其中大型聽神經瘤面神經的保留上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4年入選“中國名醫(yī)百強榜”。主持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衛(wèi)生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重點項目等課題6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關于膠質瘤的免疫治療和老年人多病共患子課題2項,在Neurosurgery、Aging-US、J mol neuroscience、 Neurological Research、Neurosurgical Review、《中華外科雜志》、《中華神經外科雜志》等中外雜志上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40余篇;已培養(yǎng)博士、碩士研究生10余名。行業(yè)任職: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微侵襲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垂體瘤協作組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yī)學會北京分會委員、《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第六屆編輯委員會 編委、《中華外科雜志》第十二屆、十三屆編輯委員會 通訊編委、《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編委《中國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第一屆編輯委員會 編委。
康軍 教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神經外科 主任, 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醫(yī)學博士,博士后。專業(yè)領域:從事神經外科專業(yè)30年,治療各類神經外科疾病,尤其內鏡和顯微鏡處理顱底外科病變,復雜顱面創(chuàng)傷、腦脊液漏、各類顱神經尤其是視神經相關疾病、顱內腫瘤、功能神經外科疾病、腦血管病和脊柱神經外科疾病。在復雜顱底溝通性病變,鞍區(qū)腫瘤,復雜顱面創(chuàng)傷,視神經損傷,復雜腦脊液漏等疾病的診療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和較高的水平。學術及社會兼職: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學會委員、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內鏡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醫(yī)藥教育協會神經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微侵襲與內鏡學組委員、中華醫(yī)學會北京市神經外科分會常委及神經內鏡學組副組長、中國醫(yī)師協會北京市神經外科分會常委及常務理事、中國垂體瘤協作組委員, 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修復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及顱底神經修復學組副組長、中國醫(yī)藥教育協會內鏡與微創(chuàng)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二屆常務委員、北京市第二屆住培專業(yè)委員會外科學組委員、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臨床神經科學技術轉化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發(fā)改委醫(yī)療器械中心評審專家、北京轉化醫(yī)學學會理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醫(yī)藥》、《現代神經外科雜志》編委、《中華醫(yī)學雜志》特邀審稿專家等。學術成績: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fā)表文章40余篇,SCI收錄15篇,參編、主譯及副主譯著作多部,主持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首發(fā)基金課題各一項。
伊志強,醫(y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yī)師、副教授,“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yī)師獎2021年度青年醫(yī)師獎”獲得者。2008年于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獲神經外科臨床博士學位。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赴日本信州大學附屬病院、相澤病院及名古屋大學附屬病院學習腦血管病及顱底腫瘤。擅長神經外科各類疾病的診治,特別擅長顱內腫瘤手術,尤其是累及顱面、顱鼻、顱眶、顱頸等多部位的復雜顱內外溝通腫瘤。參加國自然、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等科研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收錄5篇。主譯及參與譯著十余部。2007年9月,榮獲2008年北京奧運會“微笑服務大使”。2008年3月,被北京市衛(wèi)生局評為首都文明服務明星。2010年4月,參加衛(wèi)生部第一批醫(yī)療隊赴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受到北京大學及北京市衛(wèi)生局表彰。任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專業(yè)外語教育及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及“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外科重癥管理協作組”委員,“北京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青年委員及創(chuàng)傷學組委員。任《中華神經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及《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等多家核心期刊編委及審稿專家。
拍攝花絮
了解更多:徠卡顯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