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醇單元是許多藥物和農用化學品中重要的部分。目前獲得叔醇單元的方法主要是酮的親核加成與烯烴的羰基羥基化反應,這兩種反應在立體選擇性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發(fā)展出一種不對稱催化手段獲得叔醇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康奈爾大學的Todd K. Hyster團隊在此前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黃素依賴的烯還原酶(“ene”-reductases,EREDs)可以通過自由基機理催化C-C鍵的形成。隨后的多項研究中,EREDs完成了各種不對稱還原加氫烷基化和加氫磺酰化反應,是一種很有潛力的酶。作者認為,EREDs既然可以催化烯烴的加氫烷基化,那么只要將自由基淬滅的步驟,從還原型變?yōu)檠趸,就可以催化烯烴的不對稱羰基羥基化,從而制備叔醇類化合物。近日,該團隊在JACS上發(fā)表《Asymmetric Carbohydroxylation of Alkenes Using Photoenzymatic Catalysis》的一文,就講述了這樣的故事。
過程
首先,作者對一系列EREDs進行了篩選,發(fā)現(xiàn)來源于Pseudomonas putida的嗎啡酮還原酶MorB在綠光照射下,可以催化烯烴的羰基羥基化,轉化率為45%,對映體比為75:25,副反應產物只占10%。作者遂以MorB為起點,旨在提高轉化率和立體專一性。作者選取了催化位點附近的21個氨基酸進行了飽和突變。第一輪飽和突變的最佳效果為轉化率提高至83%,對映體比為87:13。第二輪突變中,作者對第一輪中有良好表現(xiàn)的位點進行了細致研究,Y72C突變更換為T使得兩個指標分別提高至94%和92:8。隨后作者又進行了兩輪突變、組合和篩選,最終獲得最佳突變體為MorB-Y72T-C191G-T240E-R110L-V73D-S34Q(命名為MorB-B3),轉化率為95%,對映體比為95:5。
隨后,作者研究了MorB-B3的底物譜。對于α-溴代芳香酮,該酶可以催化對位和間位有取代基的底物,供電子取代基的轉化率比吸電子取代基的高;鄰位取代方面,如果取代基較小,MorB-B3仍然可以催化;對于更大的芳香基團,如萘、苯并呋喃,MorB-B3也可催化反應發(fā)生。
對于烯烴方面,大的吸電子取代基會對反應產生負面影響,而三取代烯烴、非苯乙烯均可發(fā)生反應。
接著,作者做了一系列實驗以探究反應機理。依據(jù)該類酶的特征,自由基的引發(fā)階段應當是由酶模板的電荷轉移復合物(enzyme-templated charge transfer complex)作用。但是作者發(fā)現(xiàn),紫外-可見光并不能檢測到該復合物,這是由于即使在非光照條件下,底物的結合也可使黃素自由基氧化。那么自由基是如何淬滅的呢?作者提出了兩種猜想:一是過渡態(tài)1被氧化為陽離子的過渡態(tài)2,這個過程不成環(huán);二是過渡態(tài)1發(fā)生環(huán)化形成過渡態(tài)3,形成氧自由基,隨后水解。為了探究究竟是哪個機理,作者設計了苯環(huán)上又羥甲基取代的底物36,如果反應遵從第一種機理,那么會形成五元氧環(huán)的副產物。然而實際檢測中,該副產物的含量極低,故該反應并非按第一種機理發(fā)生。作者又設計了鄰位取代為羧酸或甲酯基團的底物38和39,若反應遵從第二種機理,那么羧酸或甲酯的羰基會與氧自由基反應形成內酯。實際檢測中確實檢測到了內酯的生成,故應當為第二種機理。
作者又進行了過渡態(tài)計算,計算結果表明過渡態(tài)1氧化形成過渡態(tài)2,比過渡態(tài)3形成過渡態(tài)4需要克服的能量高很多。該結果也支持第二種機理。
總結與展望
本文開發(fā)了一種通過光酶催化烯烴羰基羥基化反應不對稱合成叔醇的方法。這篇文章的idea需要很強的化學功底和想象力,作者從反應機理出發(fā),把兩個看上去相去甚遠的反應(加氫烷基化和羰基羥基化)聯(lián)系到了一起,即“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在EREDs的作用中,自由基引發(fā)和C-C鍵的形成均是相同的,區(qū)別就在于最終的自由基淬滅。作者大膽的猜想了EREDs對于這種反應的潛力,做了一系列實驗進行驗證,并且巧妙地設計了底物討論了反應機理。這項工作對開發(fā)酶的潛力,解鎖“舊”酶的新反應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Ouyang, Y.; Turek-Herman, J.; Qiao, T. Z.; Hyster, T. K., Asymmetric Carbohydroxylation of Alkenes Using Photoenzymatic Catalysis. J Am Chem Soc 2023, 145 (31), 17018-17022.
-------
編譯:江淮之間
編輯: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