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正常肝細胞的背景與應用及處理方法
瀏覽次數(shù):771 發(fā)布日期:2023-6-7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zhuǎn)載,否則責任自負
一、背景
小鼠正常肝細胞是從對人TGFα進行轉(zhuǎn)基因的小鼠(CD1株,MT42系)的肝細胞中建立的貼壁上皮樣細胞。
通過電子顯微鏡,這些細胞表現(xiàn)出典型的肝細胞特征,例如過氧化物酶體和膽小管樣結構。AML12細胞保留表達血清(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和轉(zhuǎn)鐵蛋白)和間隙連接(連接蛋白26和32)蛋白的高水平mRNA的能力,并且僅包含乳酸脫氫酶的同工酶5。細胞表達高水平的人TGFα和較低水平的小鼠TGFα。肝特異性蛋白的表達隨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降低,但會通過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生長細胞而重新激活。
肝臟是由肝細胞組成,肝細胞極小,肉眼看不到,必須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每個肝細胞表面可分為竇狀隙面、肝細胞面和膽小管面三種。肝細胞里面含有許許多多復雜的細微結構:如肝細胞核、肝細胞質(zhì)、線粒體、內(nèi)質(zhì)網(wǎng)、溶酶體、高爾基氏體、微粒體及飲液泡等組成。
二、細胞處理方法
1、棄去培養(yǎng)液,加少量消化液潤洗一次。
2、棄去液體,再加入適量的消化液,25cm2細胞瓶可加入1-1.5ml消化液,75 cm2細胞瓶可加入3ml消化液。
3、置室溫或37℃放置至細胞變圓或細胞分散為單個細胞,不要搖動以免細胞成團。
4、加入新鮮培養(yǎng)液,吹打混勻并加置新瓶中。
三、應用
用于納米化誘癌劑誘發(fā)小鼠肝癌的機制研究:
建立了小鼠肝癌模型,并對其致癌機制進行了初步研究。目的:制備穩(wěn)定、高效的納米化誘癌劑-nanoDEN,通過長期、低頻經(jīng)口給予納米化誘癌劑建立良好、快捷、穩(wěn)定的小鼠肝癌模型,研究其致癌機制。
方法:
1、采用高壓均質(zhì)法制備納米化誘癌劑-nanoDEN,利用激光粒徑儀測定其粒徑、zeta電位及穩(wěn)定性,采用掃描電鏡觀察其微觀形態(tài),通過透析袋法測定納米化誘癌劑的體外釋放,完成納米化誘癌劑的制備與表征。
2、在體的動物水平方面,經(jīng)口給予16.5 mg/kg納米化誘癌劑等誘發(fā)小鼠肝癌,通過記錄小鼠體重變化、觀察肝臟大體觀(是否出現(xiàn)腫瘤結節(jié))、檢測肝功能生化指標(包括ALT、AST等)和鏡下對肝臟組織染色(H&E及Masson)進行評分,比較納米化誘癌劑與DEN致癌效果。
3、分子水平方面,利用免疫組織染色法檢測β-catenin(腫瘤發(fā)生過程中關鍵因子)、COX-2(炎癥相關因子)、PCNA(與腫瘤發(fā)展密切相關的蛋白)的表達量變化情況及TUNEL染色法檢測細胞凋亡的變化,分析納米化誘癌劑的致癌作用。
4、離體的細胞水平方面,采用MTT法檢測納米化誘癌劑及DEN對肝癌細胞株HepG-2、正常肝細胞株L02的毒性作用,比較納米化誘癌劑與DEN的致癌能力。通過nanoRhod B處理HepG-2及L02細胞,模擬肝癌細胞及正常肝細胞對納米化誘癌劑的胞吞作用過程。
5、通過小鼠尾靜脈注入nanoRhod B實驗,模擬納米化誘癌劑的體內(nèi)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