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chuàng):張慶峰 本文來源:愛迪爾筆記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 T)療法屬于過繼性T細胞療法,其概念源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由以色列科學家Eshhar等人提出,通過將抗體的抗原識別域與T細胞受體結合,使T細胞能夠特異性識別并攻擊腫瘤細胞。
經(jīng)過幾代技術的迭代,CAR T細胞不斷優(yōu)化,從單一信號到多信號共刺激,再到分泌細胞因子增強功能,如今已成為治療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并在實體瘤治療中展現(xiàn)出巨大潛力。
1.1 什么是Adoptive T-cell therapy(過繼性T細胞療法)?
過繼性T細胞療法(Adoptive T-cell therapy, ACT)是一種利用患者自身T細胞來治療惡性腫瘤的細胞免疫療法。ACT的核心是將患者體內的T細胞分離出來,在體外進行擴增、基因改造或激活,以增強其抗腫瘤能力,然后再回輸?shù)交颊唧w內。ACT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 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s):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的T細胞,經(jīng)過體外擴增后回輸。
-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 T細胞):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CAR導入T細胞,使其能夠特異性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
- 轉基因腫瘤特異性T細胞受體T細胞(TCR T細胞):通過基因改造使T細胞表達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的TCR。
1.2 Principles of CAR T cells(CAR T細胞的原理)
1.2.1 Structure(結構)
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是一種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不同受體的結構域組合而成的人工受體。CAR的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 細胞外抗原識別域:通常來源于單克隆抗體的單鏈可變片段(scFv),能夠以非MHC限制性的方式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這種非限制性識別方式是CAR T細胞的一大優(yōu)勢,因為許多腫瘤細胞會下調MHC I類分子的表達以逃避免疫監(jiān)視。
- 鉸鏈區(qū):連接抗原識別域和跨膜域,為CAR的表達和抗原結合功能提供靈活性。鉸鏈區(qū)的長度會影響免疫突觸的形成,進而影響CAR T細胞的功能。
- 跨膜區(qū):將CAR錨定在細胞膜上,其序列通常來源于CD4、CD8或CD28等分子?缒^(qū)的結構會影響CAR的二聚化,從而可能影響其信號傳導。
- 細胞內信號傳導區(qū):包含CD3ζ鏈和共刺激信號域(如CD28、4-1BB等)。CD3ζ鏈含有三個免疫受體酪氨酸基激活基序(ITAMs),在被磷酸化后能夠招募激酶并啟動TCR信號傳導級聯(lián)反應。共刺激信號域則通過PI3K/Akt、MAPK等信號通路影響T細胞的激活、細胞毒性、增殖、持久性、代謝活性和細胞因子分泌等功能。
1.2.2 CAR signaling(CAR信號傳導)
CAR T細胞的激活機制類似于TCR信號傳導。當CAR的抗原識別域與靶抗原結合時,CAR會發(fā)生多聚化并模擬TCR信號傳導。CD3ζ鏈上的ITAMs被Src家族激酶LCK磷酸化后,招募ZAP70等下游信號分子,進而激活LAT、PLC-γ等信號通路,最終導致NFκB、AP-1和NFAT等轉錄因子的激活。與TCR信號傳導不同的是,CAR信號傳導中CD28和4-1BB等共刺激信號域的激活方式也存在差異。CD28信號域的激活依賴于LCK,而4-1BB信號域則與LCK的結合較弱。這種差異導致了兩種CAR T細胞在早期激活信號強度、細胞因子分泌、細胞毒性功能和持久性等方面的不同表現(xiàn)。
1.2.3 Mechanism of action(作用機制)
CAR T細胞通過多種機制發(fā)揮抗腫瘤作用:
- 直接細胞毒性:CAR T細胞識別并結合靶細胞后,通過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如顆粒酶B)誘導靶細胞凋亡。此外,CAR T細胞還可以通過Fas-FasL軸介導靶細胞死亡。
- 細胞因子分泌:CAR T細胞激活后會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TNF-α、IFN-γ、IL-2和IL-6等。這些細胞因子不僅能夠增強CAR 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還可以激活和招募其他免疫細胞(如NK細胞、B細胞和巨噬細胞)參與抗腫瘤反應。然而,細胞因子的大量分泌也可能導致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等嚴重的不良反應。
- 間接抗腫瘤作用:CD4+ CAR T細胞通過分泌IFN-γ等細胞因子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功能,并上調腫瘤細胞表面的MHC I類分子表達,從而增強腫瘤細胞對免疫系統(tǒng)的敏感性。此外,IFN-γ還可以通過上調腫瘤細胞表面的Fas受體表達,增強CAR T細胞的Fas-FasL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
1.3 Evolution of CAR T cells(CAR T細胞的演變)
1.3.1 First generation(第一代)
第一代CAR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將抗體的抗原識別功能與TCR的信號傳導功能相結合。其細胞內信號傳導區(qū)僅包含CD3ζ鏈,這種設計的CAR T細胞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一定的抗腫瘤活性,但由于其增殖能力、細胞毒性功能和持久性有限,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1.3.2 Second generation(第二代)
為了增強CAR T細胞的功能,第二代CAR在第一代的基礎上增加了共刺激信號域(如CD28或4-1BB)。這種設計顯著提高了CAR T細胞的增殖能力、細胞因子分泌和持久性。與CD28信號域相比,4-1BB信號域的CAR T細胞在體內具有更長的持久性和更低的激活誘導細胞死亡(AICD)風險,但CD28信號域的CAR T細胞在早期細胞毒性功能上更強。目前,所有已獲FDA批準的CAR T細胞產(chǎn)品均采用第二代CAR設計。
1.3.3 Third generation(第三代)
第三代CAR進一步在細胞內信號傳導區(qū)增加了第二個共刺激信號域(如CD28和4-1BB或OX40等)。這種設計旨在進一步增強CAR T細胞的激活、增殖和持久性。然而,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第三代CAR T細胞與第二代相比在療效和安全性上并無顯著差異,因此其優(yōu)勢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1.3.4 Fourth generation(第四代)
第四代CAR T細胞被稱為“TRUCKs”(T細胞重定向用于抗原非限制性細胞因子介導殺傷的T細胞),其特點是CAR T細胞被設計為能夠分泌細胞因子(如IL-12、IL-18、IL-15、IL-7、IL-21等)。這種設計的目的是增強CAR T細胞的抗腫瘤功能,并通過細胞因子招募旁觀者T細胞參與抗腫瘤反應,從而克服實體瘤中CAR T細胞療效不佳的問題。此外,針對腫瘤微環(huán)境的策略也被納入第四代CAR的設計中,例如通過表達逆轉信號受體(如IL-4R/IL-7R)或分泌抗體來中和免疫抑制因子(如TGF-β)。
IL-12 TRUCKs
- 性能變化:IL-12是一種強效的促炎細胞因子,能夠顯著增強CAR 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它通過激活T細胞和NK細胞,增強IFN-γ的分泌,從而提高細胞毒性功能(Ferlazzo et al., 2004; Kubin et al., 1994)。此外,IL-12可以阻斷Tregs的擴增,減少免疫抑制(X. Cao et al., 2009)。
- 表型變化:IL-12分泌的CAR T細胞傾向于分化為Th1表型,表現(xiàn)出更強的細胞毒性和抗腫瘤能力(Manetti et al., 1993)。然而,IL-12的全身應用可能導致嚴重的毒性,如肝毒性、肺毒性等(Car et al., 1999)。因此,通過CAR T細胞在腫瘤局部分泌IL-12,可以在減少系統(tǒng)性毒性的同時增強抗腫瘤效果(Chmielewski & Abken, 2015)。
IL-18 TRUCKs
- 性能變化:IL-18是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能夠增強T細胞和NK細胞的增殖和IFN-γ分泌(Yasuda et al., 2019)。在小鼠模型中,IL-18分泌的CAR T細胞顯示出更強的抗腫瘤活性,尤其是對大型實體瘤(Chmielewski & Abken, 2017)。
- 表型變化:IL-18能夠推動T細胞向T-bet高表達、FoxO1低表達的效應細胞表型分化,同時減少M2型巨噬細胞和Tregs的數(shù)量,增加M1型巨噬細胞和NK細胞的比例(Chmielewski & Abken, 2017)。這種表型變化有助于增強CAR T細胞在實體瘤中的浸潤和抗腫瘤效果。
IL-15 TRUCKs
- 性能變化:IL-15能夠增強T細胞的增殖和細胞毒性功能,同時通過提高granzyme B的表達來維持T細胞的活性(Tamang et al., 2006)。在小鼠模型中,IL-15分泌的CAR T細胞顯示出更強的抗腫瘤活性和更長的持久性(Hoyos et al., 2010)。
- 表型變化:IL-15分泌的CAR T細胞傾向于維持早期記憶細胞(TSCM)和中央記憶細胞(TCM)的表型,這些細胞具有更強的增殖能力和更長的存活時間(Hoyos et al., 2010)。此外,IL-15還能夠減少PD-1等抑制性受體的表達,從而增強CAR T細胞的抗腫瘤功能。
IL-7 TRUCKs
- 性能變化:IL-7是一種重要的細胞因子,能夠促進T細胞的增殖和存活,同時具有抗凋亡作用(MacKall et al., 2011)。IL-7分泌的CAR T細胞在體內外均顯示出更強的抗腫瘤活性和更長的持久性(L. Li et al., 2012)。
- 表型變化:IL-7能夠維持T細胞的早期分化狀態(tài),減少終末分化效應細胞的比例(Schluns et al., 2000)。這種表型變化有助于CAR T細胞在體內長期存活并持續(xù)發(fā)揮抗腫瘤作用。
IL-21 TRUCKs
- 性能變化:IL-21是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能夠增強T細胞的增殖、存活和細胞毒性功能,同時維持早期記憶細胞的表型(Hinrichs et al., 2008)。在小鼠模型中,IL-21分泌的CAR T細胞顯示出更強的抗腫瘤活性和更長的持久性(Štach et al., 2020)。
- 表型變化:IL-21能夠維持T細胞的早期記憶細胞(TSCM)和中央記憶細胞(TCM)的表型,減少終末分化效應細胞的比例(Hinrichs et al., 2008)。此外,IL-21還能夠抑制Tregs的擴增,減少免疫抑制(Attridge et al., 2012)。這種表型變化有助于CAR T細胞在體內長期存活并持續(xù)發(fā)揮抗腫瘤作用。
IL-10 TRUCKs
- 性能變化:IL-10是一種具有抗腫瘤活性的細胞因子,能夠增強T細胞的代謝適應性和抗腫瘤功能(Fujii et al., 2001)。在小鼠模型中,IL-10分泌的CAR T細胞顯示出更強的抗腫瘤活性和更長的持久性(Y. Zhao et al., 2024)。
- 表型變化:IL-10能夠促進T細胞向早期記憶細胞(TSCM)表型分化,增強其代謝適應性和抗腫瘤功能(Y. Zhao et al., 2024)。此外,IL-10還能夠減少免疫抑制細胞(如Tregs和MDSCs)的數(shù)量,從而增強CAR T細胞的抗腫瘤效果。
1.3.5 Fifth-generation, next-generation(第五代及下一代)
第五代CAR T細胞的設計更加復雜,引入了邏輯門控(如“OR”、“AND”、“NOT”等)的概念,以實現(xiàn)更精準的靶向和更高的安全性。這些設計利用合成生物學和邏輯門控技術,使CAR T細胞能夠根據(jù)特定的邏輯條件進行激活或抑制。以下是邏輯門控的具體設計和實現(xiàn):
1.3.5.1 “OR-gate”(或門)
“OR-gate”設計允許CAR T細胞在識別多個抗原中的任意一個時被激活。這種設計可以防止腫瘤細胞通過丟失或下調單一抗原來逃逸治療。具體實現(xiàn)方式包括:
- 雙靶向:通過共表達兩個CAR分子,每個CAR識別不同的抗原。例如,Ruella等(2016)通過共表達針對CD19和CD20的CAR,顯著提高了CAR T細胞的抗腫瘤效果。
- 串聯(lián)CAR(TanCAR):將兩個scFv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一個雙特異性CAR。這種設計允許CAR T細胞在識別任意一個抗原時被激活,并且在識別兩個抗原時表現(xiàn)出更強的信號傳導(Grada等,2013)。
- 環(huán)狀串聯(lián)CAR:將scFv以環(huán)狀結構排列,進一步優(yōu)化了雙特異性CAR的設計(Z. Chen等,2023)。
1.3.5.2 “AND-gate”(與門)
“AND-gate”設計要求CAR T細胞只有在同時識別多個特定抗原時才會被激活。這種設計可以減少非靶向組織的毒性,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具體實現(xiàn)方式包括:
- 組合信號:通過設計兩個CAR分子,每個CAR提供一個信號,只有當兩個信號同時存在時,CAR T細胞才會被完全激活(Kloss等,2013)。
- 合成Notch受體(synNotch):通過synNotch系統(tǒng),CAR T細胞在識別第一個抗原后,會誘導第二個CAR的表達,從而實現(xiàn)“AND-gate”邏輯(Roybal等,2016)。例如,Choe等(2021)利用synNotch系統(tǒng)在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CAR T細胞中實現(xiàn)了精確的靶向。
- 3-input AND-gate:Williams等(2020)開發(fā)了一種3-input AND-gate系統(tǒng),通過級聯(lián)或并行設計,實現(xiàn)了更復雜的邏輯控制。在小鼠模型中,這種系統(tǒng)能夠精確識別三陽性腫瘤細胞,并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抗腫瘤效果。
1.3.5.3 “NOT-gate”(非門)
“NOT-gate”設計允許CAR T細胞在識別非腫瘤抗原時被抑制,從而避免對正常組織的攻擊。具體實現(xiàn)方式包括:
- 抑制性CAR(iCAR):通過將抑制性受體(如PD-1或CTLA-4)的細胞內信號傳導區(qū)替換為CAR T細胞的信號傳導區(qū),實現(xiàn)對非腫瘤抗原的抑制(Fedorov等,2013)。例如,Aoyama等(2022)開發(fā)了一種“Scissor CAR”,通過識別健康細胞表面的抗原,抑制CAR T細胞的激活。
- OFF-Notch受體:通過設計OFF-Notch受體,當識別到健康組織抗原時,會誘導表達凋亡因子,從而導致CAR T細胞的凋亡(Williams等,2020)。
1.3.5.4 Universal CARs(通用CAR)
通用CAR設計允許CAR T細胞通過適配器分子識別多種抗原,從而實現(xiàn)CAR T細胞的多功能性和通用性。這種設計可以降低治療成本并提高治療的靈活性。具體實現(xiàn)方式包括:
- Fc結合適配器CAR:通過設計CAR T細胞表達Fc受體,使其能夠結合抗體藥物,從而實現(xiàn)對多種抗原的識別(Kudo等,2014)。
- 標簽特異性適配器CAR:通過設計CAR T細胞識別特定的標簽分子(如生物素或FITC),并結合相應的適配器分子,實現(xiàn)對多種抗原的識別(Lohmueller等,2018)。
- 雙特異性分子結合適配器CAR:通過設計CAR T細胞結合雙特異性抗體,實現(xiàn)對多種抗原的識別(Choi等,2019)。
1.3.5.5 CAR with JAK/STAT signaling(JAK/STAT信號通路CAR)
通過將細胞因子受體的信號傳導域整合到CAR中,CAR T細胞可以在沒有外源細胞因子的情況下持續(xù)激活。這種設計可以增強CAR T細胞的增殖和持久性(Kagoya等,2018)。
1.3.5.6 Suicide switches(自殺開關)
為了提高CAR T細胞治療的安全性,研究者們開發(fā)了自殺開關技術,通過引入可誘導的凋亡基因或代謝開關,可以在CAR T細胞引起嚴重不良反應時將其清除。具體實現(xiàn)方式包括:
- 代謝開關:通過設計CAR T細胞表達代謝酶,使其在特定代謝物存在時發(fā)生凋亡(Berger等,2006)。
- 誘導性凋亡基因:通過設計CAR T細胞表達誘導性凋亡基因(如iCasp9),在特定藥物存在時誘導CAR T細胞凋亡(Stasi等,2011)。
- 表面抗原靶向:通過設計CAR T細胞表達特定的表面抗原,使其能夠被抗體藥物靶向清除(Griffioen等,2009)。
CAR T細胞療法作為一種革命性的癌癥治療方法,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尤其是在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治療中。然而,CAR T細胞在實體瘤治療中的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腫瘤微環(huán)境的免疫抑制、CAR T細胞的持久性和安全性等。隨著合成生物學和邏輯門控技術的發(fā)展,第五代及下一代CAR T細胞設計引入了邏輯門控的概念,通過“OR-gate”、“AND-gate”和“NOT-gate”等邏輯門控,實現(xiàn)了更精準的靶向和更高的安全性。這些設計不僅提高了CAR T細胞的抗腫瘤效果,還減少了對正常組織的毒性。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CAR T細胞療法有望在更多類型的癌癥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