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最先于 1983 年被 R M Johnstone 等人在體外培養(yǎng)的綿羊網織紅細胞上清液中發(fā)現(xiàn)[1] 。然而,當時學術界認為外泌體只是紅細胞的 “代謝廢物”。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外泌體始終都是一個籍籍無名的 “細胞垃圾”。
直至 2013 年,James E. Rothman、Randy W. Schekman 以及 Thomas C. Südhof 三位科學家發(fā)現(xiàn)細胞囊泡 (外泌體等) 運輸調控機制,榮獲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讓世界重新認識到外泌體這個自由穿梭于細胞間的運貨小能手~
小 M 也為大家整理過外泌體的實驗研究套路,可參考往期推文:外泌體,頂刊新寵丨一文 get 研究套路!
言歸正傳!外泌體 (Exosome) 是一種由細胞分泌到細胞外的囊泡 (圖 1),直徑為 40-150 nm,幾乎能從所有細胞 (無論是原核細胞還是真核細胞) 中釋放,廣泛存在于各種生物體液 (血液、尿液、精液、唾液、母乳、腦脊液以及膽汁等) 中。
圖 1. 外泌體的結構及功能[2]。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外泌體的產生過程為:細胞膜內陷形成內體,內體通過二次內陷形成細胞內多泡體 (MVBs),最后 MVBs 與細胞質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將 MVBs 的腔內囊泡 (ILVs) 分泌到細胞外,成為外泌體 (圖 2)。
▐ 外泌體的生物發(fā)生2) ILVs 與 MVBs 形成
LSE 充盈著各種內含物 (蛋白質、核酸、脂類等),所以,當 LSE 膜內陷時,混合、隨機地包裹內含物,形成多個腔內囊泡 (ILVs)。也就是說,根據(jù)內陷量,該過程會產生具有不同內含物和不同大小的 ILVs。LSE 膜內陷剩余的膜作為外膜,使形成的 ILVs 集中在 LSE 腔內,也即,LSE 進一步形成了細胞內多泡體 (MVBs)。簡單來說,ILVs 是在 MVBs 中形成的。3) 外泌體形成
MVBs 可與自噬體融合,最終其內容物可在溶酶體中降解 (MVBs 也可以直接與溶酶體融合進行降解),降解產物可被細胞回收利用。此外,MVBs 也可通過細胞骨架和微管網絡運輸?shù)劫|膜,并在 MVBs 對接蛋白的幫助下與質膜融合,通過胞吐作用,將 MVBs 的 ILVs 分泌到細胞外成為外泌體。圖 2. 外泌體的內含物和生物發(fā)生[2]。
圖 3. 外泌體異質性[2]。
目前,外泌體在疾病診斷、治療以及藥物遞送三個方面,都展現(xiàn)出較好的研究潛力 (圖 4)。
圖 4. 外泌體的三個主要研究方向[6]。
相較于傳統(tǒng)的組織活檢,基于外泌體的液體活檢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目前,首個基于外泌體 RNA 的前列腺癌檢測方法也已問世[7]。
圖 6. 臨床前模型中顯示抗腫瘤效果的工程外泌體示意圖[11]。
收錄了 40+ 種具有激活或抑制外泌體分泌的化合物,是外泌體研究的有用工具。 |
非競爭性的中性鞘磷脂酶 (N-SMase) 抑制劑,IC50 值為 1 μM;是外泌體合成/釋放的抑制劑。 |
質子泵抑制劑,能抑制胃酸生成;是中性鞘磷脂酶 (N-SMase) 的抑制劑 (外泌體抑制劑)。 |
Exosom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Kit (from cell culture media) 細胞上清外泌體提取純化試劑盒。 |
MOG (35-55) (TFA)Exosom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Kit (from plasma and serum)
Tipifarnib (IND 58359) 抑制法尼基轉移酶 (FTase),IC50 為 0.86 nM。Tipifarnib 具有潛在抗腫瘤和抗寄生蟲活性。 |
法尼基轉移酶 (FTase) 抑制劑,IC50 為 0.86 nM;具有潛在抗腫瘤活性;是外泌體 (exosome) 生成和/或分泌的有效抑制劑。 有效的碳酸酐酶 (CA) 抑制劑;有效的外泌體 (exosome) 抑制劑,IC50 為 0.2 μ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