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并癥之一,糖尿病病人中約有30%的人會發(fā)生糖尿病腎病,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癥,是最難治的一種腎病,即將成為我國尿毒癥的第一大病因。 其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闡明,因此,建立理想的實驗動物模型是研究糖尿病腎病發(fā)病機制、疾病防治、新藥開發(fā)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杭州赫貝致力于動物疾病模型研究與開發(fā),在糖尿病并發(fā)癥的臨床前研究上有豐富的經驗。本文將對糖尿病腎病模型進行詳細的介紹。
糖尿病腎病(DKD)動物疾病模型
造模方法
STZ誘發(fā)型I型糖尿病模型,72小時后會出現(xiàn)血糖穩(wěn)定升高、“三多”癥狀(多飲、多食和多尿)明顯,檢測血糖在11.1mmol/L時即制成無炎性I型糖尿病。每周測晨起血糖及體重,8周后剔除血糖恢復動物,其余動物繼續(xù)常規(guī)飼養(yǎng)。每周監(jiān)測血清肌酐、尿蛋白。
關鍵點
合適的STZ劑量以保持長期的高血糖狀態(tài)。
不同誘導時間腎臟病變進程具有一定差異。
模型評價
實驗過程中與正常對照組(Naive)小鼠對比,所有DKD模型組(Model)小鼠毛發(fā)干枯無光澤,形體消瘦;精神狀態(tài)不佳,嗜睡;飲食飲水多,小便異常頻繁。
與Naïve組相比Model組體重持續(xù)下降,血糖穩(wěn)定升高,血肌酐和尿蛋白均高于正常對照組。
病理評價:
試驗終點Model組小鼠腎臟病變明顯,HE染色顯示腎小管萎縮,纖維增生,腎小囊壁增厚,炎細胞浸潤。Masson 染色可見明顯的腎小間質纖維增生。PASM染色可見細胞核、腎小囊壁、基膜和系膜區(qū)呈黑色,各組未見基膜增厚。電鏡下可見不同程度足細胞染色質邊聚核固縮、足突融合及基膜增厚。
糖尿病腎病動物模型誘導成功的關鍵在于把握病變進程,誘導時間較短則腎臟無損傷,誘導時間過長腎臟損傷嚴重則不能作為藥效評價的有效模型。
HE染色顯示:4周時間點腎間質未見炎癥浸潤,腎小管內未見蛋白管型,偶見上皮空泡化,腎小球內基膜系膜未見明顯增厚。10周時間點除見腎小管上皮輕度水腫外,無明顯病變。12周和13周樣本間質可見少量炎細胞浸潤。18周腎間質水腫,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或擴張,個別腎小管萎縮,萎縮周圍可見較多炎細胞浸潤和成纖維細胞增生,腎小球可見輕微囊壁增厚。21周可見腎小管上皮有壞死,部分腎小球囊壁及間質輕微纖維化。詳見下圖。
Masson染色顯示:4周時間點腎小球內基膜系膜結構清晰,未見基膜系膜增生。10周、12周、13周和21周可見腎間質纖維增生,多集中于動脈周圍。